

新視界丨市場留給小米汽車的時間所剩無幾
發布時間 : 2021-09-03 08:47 瀏覽次數 : 765次市場留給小米汽車的時間所剩無幾
出品 《新視界》深度報道組 鳳凰網科技 鳳凰新聞客戶端
作者丨徐碩
編輯丨趙澤
核心提示:
1.今年3月宣布造車后,雷軍的小米汽車終于落地。9月2日,工商信息顯示,小米汽車注冊地落在了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
2.造車的鏈條太過復雜,小米汽車瘋狂地收購、投資、獲取技術和人才只是剛開始,能否趕超其他車企,還要看其后期有多大的爆發力。
3.隨著各大互聯網巨頭入局造車領域,整個造車市場處于亢奮之中。從成立公司到量產汽車,小米至少還需要3~5年的時間,彼時的汽車市場又還能給小米多大的試錯空間?
小米造車終于從紙面落到了地面。
一片猜測聲中,小米汽車注冊地終于在2021年9月2日揭曉。據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其注冊地為北京,登記機關為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市場監督管理局。
就在前一天,雷軍在微博上宣布,小米汽車有限公司則完成了工商注冊,注冊資本為100億元,并由雷軍親自帶隊。工商資料顯示,小米汽車的唯一股東是小米通訊技術有限公司。
雷軍在微博上宣布,小米汽車有限公司則完成了工商注冊
自從今年3月宣布造車后,雷軍就不曾停下腳步,先是組局做東,把造車圈的主要玩家們攢到一起,舉行閉門會議,李想、王傳福、李斌、何小鵬等皆在其中;而后又馬不停蹄的拜訪廣汽、上汽、長安等車企,以及電池界巨頭寧德時代與知名零部件供應商博世等。
不到半年時間,小米對汽車產業鏈等諸多環節進行了2000多次調研,仿佛想要摸透造車整個產業鏈的各個細枝末節。
“預計到2021年底,都將是(小米汽車)團隊的招聘階段?!?月25日,在小米第二季度財報電話會上,小米集團總裁王翔表示,小米汽車目前已經收到超過2萬份簡歷,并組建了約300人的團隊。王翔說,小米汽車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尋找超過500名專注在L4自動駕駛技術的人才。
小米汽車招聘海報
翻看小米的招聘信息,其中更是涵蓋了汽車自動駕駛的各個領域,從決策規劃、毫米波算法到車載基礎架構等諸多崗位,都顯現出小米對自動駕駛的野心。
不過,對小米汽車來說,時間就是生命,如若不能抓住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最后一張入場券,便可能永遠錯過這班車。
投資、并購、整合,“拼裝”的小米汽車?
幾天前的財報會上,小米還宣布一項重大決策:以近7737萬美元的總交易額收購自動駕駛技術公司深動科技。
“未來小米將會深度參與自動駕駛,以及電動汽車的核心技術研發?!蓖跸璞硎?,并購能夠加速這個過程。
收購深動科技(DeepMotion)是小米宣布造車以來最大一筆收購案,但與幾年前小馬智行等一眾自動駕駛研發公司動輒10億美元以上融資的金額相比,7000多萬美元的收購,于小米而言真的很劃算。
深動科技自動駕駛團隊的實力在業內也屬于佼佼者,其四位聯合創始人均出身于微軟亞洲研究院,并一直專注在深度學習與立體視覺方面的研究上。
早在2017年,深動科技CEO蔡銳、CTO李志偉和首席科學家楊奎元,便構建出通過攝像頭陣列,幫助無人車實現3D感知、高精地圖繪制與定位的方案。而在高精地圖方面,2018年其自動化程度便達到了近90%。
據接近小米人士透露,在組織架構上,深動科技有可能全員加入小米汽車,骨干人員將承擔起自動駕駛各個模塊負責人的角色,同時向人工智能部總經理葉航軍匯報。
而在小米的造車版圖中,自動駕駛絕對是最重要的一環。早在今年6月,小米便投資了國內知名的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技術供應商縱目科技,后者的主要方向研發是打通自主泊車生態。目前縱目科技的主要客戶有一汽、長安、東風等車企,并已有多款車型搭載了縱目科技的自動泊車系統。
同一個月,小米還斥資超3億美元投資了國內激光雷達初創企業禾賽科技,后者在激光雷達的底層技術、核心元器件、光電芯片以及基于深度學習感知能力等方面均有著深厚積累。而這筆融資也將用于其智能制造中心的建設、前裝量產激光雷達的大規模交付以及車規級激光雷達芯片的研發等。
禾賽科技
一個月后,小米再次領投了一家智能汽車供應鏈初創企業幾何伙伴,其核心產品為自動駕駛軟硬件集成系統。不同于禾賽科技的重資金投入,幾何伙伴更傾向于成為自動駕駛方案提供商,實現軟硬件的自主研發制造,為車企提供面向自動駕駛的基于機器感知和學習的軟硬件集成系統。
除自動駕駛外,小米在動力電池方面也不遺余力加大投入。今年7月底,小米先后投資了動力電池制造商蜂巢能源及鋰電池上游材料供應商贛鋒鋰業,而二者均為電池領域的龍頭企業。
很明顯,抓住動力電池供應商及上游原材料供應商,小米可以省去很多后顧之憂。只不過造車的鏈條太過復雜,收購、投資、獲取技術和人才都只是剛開始,在自動駕駛技術、應用場景、商業化等方面都不太明晰的階段,小米在各個方向的布局,或許有助其規避一定風險,但能否在自動駕駛領域趕超其他車企,卻還要看其后期有多大的爆發力。
造車賽道早已變得擁擠
2021年以來,隨著各大互聯網巨頭入局造車領域、傳統車企加速布局新能源汽車領域,整個造車市場仍舊處于亢奮之中。
汽車賽道早有巨頭加入,圖為搭載了華為系統的新能源汽車
商務部上個月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1月~7月,新能源汽車銷量147.8萬輛,超過2020年全年水平。
工信部在日前發布的《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年報2021》中表示,新能源乘用車消費主體逐步由公共領域向私人購買轉變,私人消費占比大幅提升至70%左右。
此前理想汽車曾預測過,中國智能電動汽車市場規模將在2025年達到800萬臺,遠高于工信部規劃的500萬臺。
“只有至少占據20%市場份額的玩家們,才有可能進行下一輪的角逐與廝殺?!崩硐肫嚶摵蟿撌既思婵偛蒙騺嗛硎?,智能汽車行業正處于加速發展階段,現實仍舊過于殘酷。
為了搶占更多市場,特斯拉不惜把價格一降再降,只為獲得更多銷量;蔚來則切入大眾領域,成立新品牌,針對更廣泛的中低端用戶,擬發布20萬左右的新能源汽車;傳統車企比亞迪亦是如此,上線年輕品牌的新能源汽車;而理想則是通過研發新產品、聚焦家庭場景來擴展自己的汽車生產線……
車企們都在為爭奪最后的入場券,擠得“頭破血流”。 這也是為何造車三小只們,相繼登陸美股后,又陸續二次回港上市,目的就是為后續競爭籌集更多“彈藥”。
截至2021年6月30日,理想、小鵬、蔚來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受限制現金、定期存款及短期投資總額約為365.3億人民幣、328.7億元人民幣、483億元人民幣?;馗凵鲜泻?,理想和小鵬又分別籌得116億港元及158億港元。
“這是一場針對錢、渠道、場站、人才等多方面的挑戰,如果切入時機不夠早,就會陷入被動被其他選手搶占,”沈亞楠曾表示,未來五年,將會是全面戰爭的時代。
相比之下,小米造車時宣布先投入的100億元人民幣不過是杯水車薪,后期的100億美元何時投入、以怎樣的方式投入以及能不能投入,暫時都無法下定論。
市場人士認為,從成立公司到量產汽車,小米至少還需要3~5年的時間,彼時的汽車市場,又還能給小米多大的試錯空間?
但小米只能先“用錢買時間”,追上大部隊,再向終點沖刺。很顯然,留給小米的時間所剩無幾。
上述文章摘自鳳凰網,來源鏈接https://tech.ifeng.com/c/89DIVUg26Ab